早上因為對交通工具不熟悉,所以行程就delay了
雖然出發前幾乎每個景點的地鐵交通都有用這個網址查過
不過有時候就會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狀況
因為這個網站是用你輸入的時間給你最適合的路線
當有遇到轉車然後搭乘時間又不同時,就不一定是他給你的路線最快
今天的狀況就是這樣,要前往國王十字車站搭車去劍橋
理論上從我住的Paddington搭乘Hammersmith & City line就可以直接到
但電腦就要我先搭District Line在Edgware Road轉Hammersmith & City line
然後我也不加思索地傻傻照做轉車,結果明明14分鐘的車程,變成了20幾分鐘
(Paddington月台一景)
到火車站後跟他們的月台佈告欄系統又不是很熟,好不容易找到了月台
要趕的是09:15往劍橋的火車,查好月台後衝上去這班火車
有點不放心地問了其他乘客往劍橋是不是這班車
結果那個人回答不是這班,是停在這個月台前半段的車子(還好有問)
最後下車後,就很戲劇化地在月台上目睹車子開走
(所以就算跑對月台,上車還是問一下好了,一個月台可能有兩輛車在停)
下一班…半小時!我的旅行裡怎麼可以有放空半小時等車的行程呢?(抱頭)
還好國王十字車站對於觀光客來說是一個隱藏景點喔!
首先就是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的對面,有一個很漂亮的車站
聖潘克拉斯國際車站(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列車由此站駛往萊切斯特、諾丁漢……等。
歐洲之星高速列車也可由此站直達巴黎、布魯塞爾和里爾。
聖潘克拉斯站常被稱作「鐵路大教堂」,擁有兩座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建築。
至於我們要搭車的國王十字車站一比之下就遜掉了
不過他也是有景點的,哈利波特曾在此取景,來找一下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吧!
車站內的第九和第十月台並不相連,
如今站方為了滿足我們麻瓜的幻想,直接就在牆壁上黏了個推車讓我們拍照。
不過我強烈懷疑他換位置了,因為跟其他網誌上看到的位置不一樣
月台來回走了好幾次,最後只好羞愧地問站務人員:”Where is the Harry Porter….”
話還沒講完就被黑人打斷了,超級不耐煩的告訴我要從第八月台尾端繞進去,在第八和第九月台之間。
到達之後就知道黑人為什麼這麼不耐煩了,人多到還要排隊照相……
但既然這樣為什麼不立個指示牌就好?要維持神秘感嗎?
(照完覺得好空虛)
最後波折的在10:31抵達劍橋車站
我覺得英國火車的廣播都很安靜,這對自助旅行有一點點危險,會聽不到這是哪一站,
我採用的方法是先查好大概是幾點下車,然後靠近下車的時間放機靈點
約92公里的路程,換算成台灣的話就是台北到竹南,
坐火車47分到達,車資來回21英鎊,不過今天使用二日券pass(使用方法看這篇)
(第一天使用pass要到ticket office蓋章喔!)
如果你想要從火車站徒步走到國王學院,那我只好替你拍拍手,
google map顯示是一段2.08公里的路程,約25分鐘步行。
還好可在火車站的門口搭乘stagecoachbus公司的cambridge city 1、3、7路巴士,
車程大概十分鐘,即可到達劍橋市中心。
要注意的是平常日班次非常密集,大概十分鐘一班,到禮拜天班次就會變得很稀少。
上車跟司機買票,可稍微找零,但不能是太大鈔
我問司機要來回是不是要買的3.4英鎊Dayrider(類似一日券)
好心司機跟我說因為一趟只要1.3英鎊,分開買單程即可
不過搭乘的過程中提心吊膽,因為也沒有報站名,
憑著靈感看到比較多人下車的時候問一下司機是不是city centre?
然後就成功地抵達
地圖上的A是回程要搭車的Emmanuel Street,B是下車的St. Andrews Street,C是國王學院的門口。
這是往city centre下車的St. Andrews Street,平安下車後來一張巴士圖
今天不僅delay而且還一直迷路,因為劍橋每棟房子都長得很像景點,會認錯XD
右手邊是Christ’s college,前方只是個銀行(了解我的意思了嗎?)
而且劍橋大學目前擁有31個學院!
以為有一個校門口和圍牆,那就錯了,不如說整個校區就像是一個廣大的城市
劍橋的Market square
喜孜孜地找到了郵筒,把昨天晚上趕工的明信片一次寄出
看郵筒還很高興地趕在今日收信時間前寄出
請告訴我為什麼八張只有三張收到,WHY? WHY? WHY?
該不會百年後才會被找到,還上新聞推測我為什麼要寄明信片吧?
早上的行程是Punting(康河撐嵩),根據友人的指示,可在國王學院門前找人談價錢
據說假日偶有北京腔會來問你:「先生,要撐嵩嗎?」
心裡暗自做好準備,等會兒也要用捲舌音跟對岸來場文明的交易
結果,在開心欣賞大聖瑪莉教堂旁邊的花朵時就被攔截了
咦?怎麼不是講中文的
這位男士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解punting是怎麼一回事
來劍橋一定要來划一下才算來過,是一場完美的旅遊體驗...等等
沒錯,一整個沒準備好加上落單,就傻傻地跟他走了
(我的朋友此時正在到處亂拍中,居然還有拍到我正在傻傻上鉤的照片)
本來準備要談價錢的計畫完全破滅,殺價的臉部表情也來不及做足
反而順從又開心的跟這位學生聊了起來 XD
原來是位法國人,還問我去過法國沒,問我知不知道怎麼從英國去法國的話
重點來了,他問我們是不是學生,我說不是
他就跟我說原價是14英鎊,算我們學生票價12英鎊就好,然後就被帶到這家店付錢
大致上都還好,只是我喵到前面有幾組登記的金額都是兩人20英鎊
讓我不禁合理的懷疑買貴了,而且後來同船的看起來也都不是學生啊。
(討厭可以殺價的地方,因為永遠都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買貴的)
不過後來居然碰到這個法國人很多次,他還問我們撐嵩好不好玩
雖然我很想說把我的4英鎊還給我,但我還是很有禮貌的說撐嵩很棒,謝謝
11:00買票,被安排到11:45的船。45分鐘能去幹嘛呢?只好到處晃晃加找廁所
這裡附近的公廁不多,要到徒步五分鐘的購物商場才有
然後我又在商場裡迷了路,找廁所還找到了停車場那層,又回到一樓重新找了一次……
整個早上跟行前計畫已經越差越大了,沒坐到想坐的火車班次、迷路、殺價失敗,
也因此今天就徹底放棄執行旅遊計畫了,乾脆隨興漫遊到底。
要去划船前要回到剛剛那家商店前集合,
其實就在國王學院的對面,閒來無事就拍個幾張
一開始還好,後來被這些學生問到有點煩了,每個人看到你就會問你要不要Punting
有一個甚至問我已經付錢了嗎?(是說還沒付錢,他就可以搶生意的意思嗎?)
集合完畢後走一段路,來到三一學院的小巷
今天參加的是最常見的45分鐘Middle River & The Backs
路線是康河的中游,先往南至Queens' College的數學橋,折返向北經過嘆息橋,
一直到Magdalene College,再折返回原本的出發點,全程約1.5公里,
這個路段又叫做College Backs,是英國最美麗的河景之一。
能選擇的行程有很多,包括你可以選擇60分鐘的、遊覽後喝杯香檳,遊覽後教你划船、
兩人甜蜜船、全家歡樂船、甚至全程自己划,價錢當然就不一樣囉
想知道詳情請自行參閱官方網站 http://www.scudamores.com/punting/index.php
撐嵩大概是中世紀就有發明的,用這種平底船比較能平穩地在這種很淺的河床划行。
劍橋大約在愛德華時期開始有這活動,目的並非運輸(就是划開心的)。
一艘船大概6~7公尺長,1~2公尺寬,然後利用一根5公尺長的棍子向前和控制方向,
想在家練習怎麼划的也可以看官方網站的介紹喔!
這裡的船夫(其實是學生),還會用英國腔邊划邊介紹沿岸的建築。
這位是我們的船夫,看起來是個好年輕的小朋友
由於船是安排三個人一排、面對面這樣坐,所以能拍照的角度很有限
接下來還能在照片中,很常見到船夫和前面這一對情侶(怒)
Garrett Hostel Bridge建於1960,由一位學生贏得設計比賽,概念是海鷗的翅膀。
橋邊的建築物是Jerwood Library 1999年開幕
圖書館右後方是Trinity Hall,1350年建立,至今依然是有名的法學院
Clare Bridge建於17世紀中葉,是這區現存最古老的橋
這段我們請徐志摩先生來介紹
它只是怯伶伶的一座三環洞的小橋,它那橋洞間也只掩映著細紋的波粼與婆娑的樹影,
它那橋上櫛比的小穿欄嶼欄節頂上雙雙的白石球,
也只是村姑子頭上不誇張的香草與野花一類的裝飾。
(只能說同一個地點,居然有如此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不是詩人,是觀光客)
Clare college 和 國王學院禮拜堂
Bodley’s building and court
這是別船的船夫,感覺就好像少女漫畫走出來的人物
(為什麼穿得比我們的船夫正式很多?)
Eramus building和Fellow’s Garden
數學橋和Essex building
數學橋 (英文:Mathematical Bridge),連接王后學院在康河兩岸的校園。
由William Etheridge設計,並在1749年由James Essex興建。
數學橋在1866年和1905年重建,但是原本的設計並沒有改變。
船夫提到了一個傳說:
橋是由一般學生設計的。設計非常精密,連一個釘子也沒有用上。
一位教授看到橋以後嘆為觀止,並想把橋拆下,以便了解橋的設計。
但是拆下後就無把橋重建起來。所以只好利用釘子把橋重建起來。
三一學院,待會再詳細介紹
聖約翰學院的new court,船夫說此建築物暱稱為婚禮蛋糕,
並且因為經費的問題,中央圓圈的部分就沒有時鐘了?!
Kitchen Bridge廚房橋,建於18世紀早期
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下一篇來介紹
(我好怕他過橋時撞到頭...然後我們就沒有船夫了)
看起來好恐怖的senior guest rooms
Cripps building
本次遊覽最北邊的Magdalene Bridge,現在看到的是1823年建立的。
這個最具歷史意義的橋,最早可追溯至羅馬人時代,
而劍橋這個城鎮的第一座橋,就是在731年時,建立在這裡。
一開始被稱作Great Bridge,後來就成Cam Bridge,也此城鎮就因此得名啦。
感覺是競選活動,他們租了一艘船,在上面舉牌寫VOTE YES
之後開始折返,回程的風景可以由徐志摩來為大家解說嗎?
題外話,康橋就是劍橋,只是翻譯不同,康橋並不是一座橋……
再別康橋/徐志摩 (圖文不相關指數達80%, 但那不是我的錯, 詩不是我寫的XD)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一生曾與多間大學結緣,但直至他與張幼儀離婚後,
轉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七個月,這經歷對徐志摩卻影響至深。
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遊歷劍橋後,回國後寫下這首詩
今天照片太多,因為劍橋是個很美的地方,所以就分三篇來寫吧
下一篇是各個學院的遊覽 (持續迷路)
按這裡回到全站導覽地圖:http://sultt.pixnet.net/blog/post/28104259
按這裡回到倫敦自助懶人包:http://sultt.pixnet.net/blog/post/2687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