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機後先前往今天入住的新麗華飯店放行李,計畫了四種交通方式,結果完全沒用上XD
詳細交通方式會在該飯店的住宿心得文中再提,這裡先跳過。
走到機場入境大廳外的北側(出門後右轉),不料沿途在整修,拖著行李有些難走。
而所謂免費接駁巴士站,是只有一個月台的停車場,沒有站牌,還有點黃沙滾滾的感覺。
可以說大者恆大,就是那幾間大飯店接駁車不停的發車,而我們想搭的都沒有來。
最後只好投靠永利酒店的接駁巴士,至少他是少數前往澳門半島的巴士。
車子底下可以放大行李,還有免費WiFi,15分鐘就抵達永利飯店,免費又舒服,感恩!
應該要先介紹一下澳門的環境,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路氹城所組成。
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核心,氹仔和路環原為兩座島,填海後變成一個,填海區稱為路氹城。
上圖由Doraemon.tvb - 自己的作品,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688167
古蹟景點多位於澳門半島,機場位於氹仔,高級飯店多座落於路氹城,
所以旅遊計畫是第一天住澳門半島,逛完古蹟第二天住路氹城,這樣比較不會奔波於兩島間。
抵達永利飯店後,徒步15分鐘抵達新麗華飯店,途經永利飯店、葡京飯店和新葡京飯店,
這部份我們晚上還會再來看夜景,就先不介紹,但可以先看這些飯店白天很樸素的樣子。
Check-in後先去換錢,雖然在澳門可以完全用港幣,但換成澳門幣會多那麼一點點。
不少網友推薦瑞昌銀號或百匯兌換這些連鎖的換錢店,匯率大概是港幣1:1.029澳門幣。
我第一次換了1500港幣,得到1543.5的澳門幣,是種大概多了178元台幣的感覺。
可是因為換成澳門幣回台灣不好換回來很麻煩,因此也有幾次就直接付港幣。
平均下來本次澳門幣的匯率約4.11,接下來提到的台幣都是用這匯率來換算的。
剛好附近就有一個美食,是之前在台灣很紅的瑪嘉烈蛋撻,沒想到這麼有名居然店在巷裡!
我們是從約翰四世大馬路(Av. de Dom João IV),順著指標進入馬統領圍這條巷子。
這條巷子同時還有大利來記的外賣店和澳門恆友,不過排隊人數最多的還是蛋撻。
看隊伍那麼長也不用太擔心,還好大家都散買,大概排了八分鐘就買到了^^
葡式蛋撻源自葡萄牙里斯本的修道院,傳至澳門由甜點師父安德魯先生改良後而聲名大噪。
而瑪嘉烈女士正是安德魯的妻子,兩人離婚後,她在南灣開了這間蛋撻,
曾於十年前進軍台灣,並把葡撻的秘方和新產品開發權賣給肯德基。
熱騰騰的一個蛋撻10澳門幣,外觀和肯德基沒什麼不同。
葡式蛋撻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內餡吃起來特別濃郁,表皮還帶有焦糖味。
吃起來比肯德基的好吃很多,光看鬆脆外皮的層數就比台灣賣的多很多層,
呈奶油狀的雞蛋餡料流動性也恰到好處,不會滴落也不會死硬,口感比台灣賣的細緻。
瑪嘉烈蛋撻營業時間:08:00-18:00,星期三休息。
吃完甜點,我們沿著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前進,
這種會打結的名字我們以後就只稱為「新馬路」,白底藍字的路名牌是澳門的特色之一。
這段三小時的旅程中,我們計畫吃吃喝喝加看五個古蹟。
途經德成按,是現存結構較為完整的當舖建築,,民國六年開設。
為保存澳門的歷史文化,政府進行了維修整理,並設立「典當業展示館」。
當舖由當樓和貨樓兩部分構成,其建築及陳設均具有民初時期當舖的基本模式和特點。
通過參觀館內陳列的典當工具、票據,可以了解昔日典當業的操作模式和流程。
這是幫典當物品「包膜」的器具,要先包膜再放入庫存櫃收藏。
新馬路走到快底的時候左轉就是福隆新街,我覺得這裡的景觀充滿特色,
而且觀光客也比較少,拍照起來有fu又舒服!
兩旁樓房均漆上紅白兩色油漆,還配有典雅復古造型的油燈。
這條街有幾百年歷史,一度是紅燈區,經過改造才成為今日兼具觀光和購物的大街。
覺得這裡恢復的不錯,不會破舊到讓人覺得蒼涼,也不會太新讓人無法遙想從前。
不過真的會走到這裡是為了吃午餐啦~
話說澳門飲食漲價的飛快,有些餐廳價格跟我2012年出版的旅遊書相比,已經翻倍!
所以出發前在Openrice這個網站看評價、查價錢,最後選定這幾天要吃的餐廳。
今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米芝蓮車胎人美食,也就是只需300元以下便可享用的優質美食。
米之蓮台灣翻作米其林,車胎人美食表示這些餐廳沒有星等,但口味和價格都不錯。
午餐吃的祥記麵家和晚餐吃的六記粥麵,都是從2013年開始連莊至2016年,年年上榜~
看店門口的外觀和入內用餐後,就能了解為什麼米其林這顆星星給不下去,
畢竟長得跟我家附近的麵店一模一樣,服務生也都是阿伯阿嬤級,不過很意外的客氣。
而要成為米其林星級餐廳,除了口味,還是要有點吃氣氛的裝潢和服務生的。
看菜單知道最貴的不超過台幣173元,價格是頗公道,沒有因為米芝蓮後而胡亂漲價。
不過都是小小盤,要吃飽可就要多點一些,但因為待會還要繼續吃,所以覺得份量剛好。
招牌蝦子撈麵,32澳門幣。
香港美食名家蔡瀾曾說過,保存他記憶中最地道口味的廣東竹昇麵食,就在這間餐館裡。
自家炒製的蝦卵、手工竹子慢打的麵條、用豬骨及大地魚熬成的老火上湯,
撈麵每個細節都依照傳統製作方法完成,是廣東正宗的古早味。
蝦子撈麵沒有蝦,而是滿滿的蝦卵(蝦的兒子XD),
拌著乾麵後一口吃下,有著沙沙的口感,但會越嚼越香,份量小但真好吃,推薦!
香酥吞球(金沙鯪魚球和炸雲吞的雙拼),42澳門幣。
因為無法決定到底要吃鯪魚球還是炸雲吞,阿伯推薦我們就點雙拼,
這推薦還真好,因為兩著都不錯,但我喜歡鯪魚球多些,口感實在,炸雲吞特別但餡料少。
祥記麵家,每天營業時間:12:30-00:30。
往回走可以在小巷裡發現這不太好找的紅底白字招牌~保健牛奶公司。
藏身在巷弄,顯得稍微冷清了些,不過店內不大,我們入座後也馬上就坐滿了。
最有名的是薑汁撞奶(只有熱的,23澳門幣),與雙皮燉奶(冷熱都有,23澳門幣)。
還有賣三明治、公仔麵這類的東西。
我發覺這兩張外觀好像差不多,要不是冷熱的湯匙不一樣,根本分不出來XD
雙皮燉奶看似簡單,其實製作過程繁瑣,鮮乳、砂糖、蛋白需經過隔水加熱,
分成兩次倒入碗中蒸煮,一直要等到鮮乳表面形成厚厚的奶皮才算大功告成。
使用自家牧場的鮮乳,但風味絲毫不減,以清甜取勝,個人覺得比義順燉奶好吃。
話說這次旅行每天都有燉奶,完全吃不膩啊~這食物的滑嫩口感好誘人。
保健牛奶公司,每天營業時間:12:30-22:30。
走回議事亭前地,因此地在明朝是個官員的議事機構而得名。
1970年代,廣場中央新建了一座噴水池,本地居民便俗稱這裡為噴水池。
最繁華熱鬧的地帶就座落在這處廣場周邊,許多活動都在此舉行,包括抗議活動。
所以照片有些凌亂,但我們第二天早上十點前又來到這,就拍到畫面乾淨的照片了。
另外,想拍夜景,喜歡熱鬧氣氛的,可以晚上七八點來。
廣場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左右,右側具古典主義特色,左側是新古典主義建築,
1993年地面舖設了黑白色碎石,並鑲成波浪形圖案,配上兩旁鮮豔葡式建築,
寬闊的廣場上有噴水池,整體散發一股濃重的異國風情。
澳門郵政總局,建於1929年,是具古典主義特色的大樓。
仁慈堂創立於1569年,是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為執行慈善救濟工作所創,因而得名。
他們開設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並設立了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和孤兒院...等機構。
現有建築修建於18世紀中,為一棟磚石建築,正面的上層設有外廊、下層設走廊。
展現強烈新古典主義風格,是議事亭前地最漂亮的建築,也是澳門的標誌之一。
正面的壁柱也不盡相同,上層中央三組為愛奧尼亞式圓柱,兩側為愛奧尼亞式方柱。
下層兩側為科林斯式圓柱,中間是科林斯式方柱。
離開最熱鬧的區域往斜坡上走,可以來到大堂(澳門天主教主教座堂),始建於1622年。
建築立面高約12公尺,為三段式的構圖,佈置著三扇門、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
兩旁的鐘樓高約13公尺,大鐘為英國製造,為紀念葡王伯多祿五世榮登王位而設置,
而以往澳門總督上任時,均會蒞臨教堂,將權仗放到聖母聖像旁,象徵權力的神聖。
教堂內部為1937年重建時的古典風格,平頂式天頂,兩側牆面設有高窗,
寬敞而簡潔的廳室設計展現主教堂的氣勢,中廳左右兩邊各設有一個耳堂和祈禱室。
主祭壇設計簡約,背景為彩色玻璃窗,祭壇下方埋著16、17世紀的主教和聖徒們的遺骨。
不知為何遊客很少,但也因如此裡面氣氛莊嚴,我不敢再往前參觀,覺得這樣會很打擾。
沿著大堂巷往下,就能看到檸檬車露Lemon Cello,
其實店名的意思就是檸檬大提琴,是以鮮果奏出美妙音樂之意。
米芝蓮在2016年多了「街頭小食推介」這個項目,這三天也吃了五家,這是其中一家。
放棄傳統義式冰淇淋的鮮奶油和蛋黃......等材料,卻完全沒有失去軟綿細滑的口感。
80%的新鮮水果含量,讓人享受美味卻又不怕胖,嗯~反正我已經很胖了...所以...
雙球35澳門幣,我們選了檸檬車露、芒果、藍莓起司蛋糕和萊姆葡萄四種口味。
冰淇淋是真的很好吃,不過店家沒有規劃排隊動線真的很令人浮躁......
我們比較早到,卻莫名的搶輸了一群觀光客,心情都不美麗了啊!!
檸檬車露,每天營業時間:12:00-23:00。
吃完冰淇淋,緊接著來參觀盧家大屋。
建於1889年,仿照廣州西關大屋的建築格局,為青磚所造的典型中式兩層宅院。
主立面入口設計向內凹,並處處可見粵中建除常見的磚雕、灰塑、蠔殼窗…等。
融合了中西方的裝飾材料和手法,像正面的葡式百葉窗,窗扇以金屬包角,
上方加裝半圓形的彩色玻璃窗,而其上又裝置著灰塑,處處展現中西合璧的趣味。
這裡原本是澳門富商盧華紹家族的舊居,他於1857年移民澳門,人稱「盧九」。
盧華紹非常善於經營,最後成為勢力龐大的商人,澳門有條盧九街就是為了紀念他。
大屋採上下兩層,三開間三進的格局,屋內闢設多個天井便於通風和採光,
並有兩個同樣可取光的內庭,以屏風作為隔間。
天花板雕花、鑄鐵欄杆、花窗和彩色玻璃,出現在充滿中國風格的家裡。
明明應該要很跳tone卻又如此的適合!細看這間屋的中西合璧,真的非常有趣。
廳堂座椅讓人想來演一段勾心鬥角的大家族戲碼,「您說是嗎?三姨太~」(開始演XD)
時候不早,走回議事亭前地,其後方是民政總署大樓,興建於1784年。
前身為市政廳,歷經多次整修,現今所見的規模是1874年重修的結果。
大樓外觀簡潔質樸,頂部設有三角形山花,以花崗石作窗框,二樓的窗頂裝飾有三角形窗楣。
內部牆面均貼有藍白色的葡國磁磚,這是典型的葡式裝飾方式。
二樓現在是圖書館,當天沒有開放,建築後方是個小花園可惜正在整修。
這篇就寫到這裡囉,今天的照片有點多,因此分成三篇,接下來是澳門旅遊塔。